準媽媽孕期皮膚的護理要點(2)

作者: 宋宛步  2011-06-20 10:03 [查查吧]:m.uabf.cn

  妊娠紋

  細細的發(fā)紅的或褐色的(這取決于你的皮膚顏色)妊娠紋線通常顯現(xiàn)在腹部、乳房部位和大腿處。大約90%的準媽媽都會有妊娠紋,可能在孕期體重增加,引起皮膚拉伸現(xiàn)象時出現(xiàn)。荷爾蒙水平增高還會打亂皮膚的蛋白質平衡,使皮膚變得比平時更薄。孕期過后,妊娠紋中的紅色或褐色色素會逐漸消褪,從而使皮膚條紋的顏色變得比周圍皮膚的顏色更淺。

  一些女性很幸運地擁有比其他女性更有彈性的皮膚,這意味著她們不會長妊娠紋,但是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妊娠紋就是孕期出現(xiàn)的一個事實,不能避免,但是如果你別讓體重增加得太快、把按摩油或富含維生素E的潤膚霜搽在肚子上以保持彈性、吃健康食品、做輕柔的運動等等,那就能把妊娠紋出現(xiàn)的可能性減到最小。別忘了,妊娠紋在生產之后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褪。

  皮膚發(fā)炎

  隨著體重的增加,你的雙腿之間或乳房下面可能會發(fā)炎,導致皮膚發(fā)紅、潮濕。你的皮膚可能因此紅腫,起水泡,說不定還會有味兒,這在醫(yī)學上被稱為“擦爛”。

  盡可能讓患處保持干燥,使用滑石粉幫助吸收潮氣,穿棉質衣服保持皮膚涼爽,不要穿緊身衣襪。如果你有這種情況,要去醫(yī)院檢查,特別是如果你出汗多的話,因為這種皮膚發(fā)炎可能會引起一種叫做鵝口瘡的真菌感染。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在寶寶出生前把鵝口瘡治好,否則會傳染給他。

  敏感而易受刺激的皮膚

  皮膚在孕期往往變得更加敏感,這不僅是由于荷爾蒙水平增高,還因為皮膚本身更加拉伸、更脆弱。肥皂和清潔劑可能會突然引起刺激,或像濕疹那樣的疾病也許會加重。你的皮膚對陽光照射可能會變得比以往更加敏感。

  盡量搞清楚是什么刺激了你的皮膚,是你的洗衣粉還是你用的香水?同樣,選擇寬松的、棉質的衣服,充分滋潤你的身體。長時間在溫水里浸泡會使你的皮膚更加干燥,所以要盡量減少泡澡時間,或者加入浴油也有助于保持皮膚的彈性,但一定要小心別在你進出浴缸時滑倒。

  最后,要一直用高指數的防曬霜(SPF15以上)保護你的皮膚免受陽光侵害。

  皮疹和瘙癢

  在孕期,反復出現(xiàn)暫時性的、沒有明顯緣由的皮疹和瘙癢是很常見的。由于荷爾蒙水平提高,你在接觸那些平常不會影響你的物質時會變得更加敏感。比如,你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對當地游泳池里的氯變敏感了。會導致陰道發(fā)癢的鵝口瘡和讓肛門周圍發(fā)癢的痔瘡在孕期也會更頻繁地發(fā)生。

  穿輕便、寬松的棉質衣服能使你的身體保持涼爽。咨詢一下醫(yī)生如何安全治療鵝口瘡和痔瘡,至于其他身體部位,用爐甘石洗劑應該能緩解瘙癢癥狀。如果你的皮疹或刺激現(xiàn)象持續(xù)兩天以上,一定要去醫(yī)院就疹。

  嚴重瘙癢

  如果你全身都癢得很厲害,尤其是手腳部位,那就是出現(xiàn)孕期特有的少見的肝臟疾病的一個信號。大約在1000個孕婦中會有1人患上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這種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孕晚期,通常在產后兩星期內會消失。在中國,南方地區(qū)的發(fā)生率較高。

  99%出現(xiàn)這種癥狀的準媽媽都不會發(fā)生任何問題,但如果不予治療,則會引起早產、出血過多、胎死宮內(極少數情況下)等。雖然確切的原因還不清楚,但醫(yī)生認為孕期的高雌激素水平妨礙了肝臟的正常功能。

  如果你癢得難受,你的皮膚看起來發(fā)黃或尿的顏色比平時深,那就要去醫(yī)院就診,醫(yī)生會讓你驗血。如果確診是上述病癥,醫(yī)生就要更密切地監(jiān)控你的孕程,他還可能用抗組胺劑來緩解你的發(fā)癢癥狀。如果你懷孕已超過37周,醫(yī)生可能會用引產的方式來避免出現(xiàn)胎死宮內這一少見的危險。

  白里透紅的皮膚離我有多遠?

  “懷孕讓準媽媽變漂亮”并不只是說說而已,你的皮膚在孕期能留住更多水分,變得豐滿,從而能夠消除你以前可能有的小細褶和皺紋。如果你看起來面帶桃花,光彩照人,是因為在你體內血液循環(huán)水平提高的緣故。有時候,這說不定還會讓你感覺有點兒臉紅。這種現(xiàn)象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你可能會因為水分滯留而顯得浮腫,并且你臉上已有的任何一個紅色斑點也說不定會因此變得更明顯。

  即使如此,也不要試圖減少飲水量,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水分,只是要盡量多休息。別擔心,所有的紅色斑點都會在你產后最終消褪,如果現(xiàn)在你想要遮蓋它們,不妨試試有保濕作用的粉底。

相關熱詞搜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