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手的壞處 如何讓寶寶不吃手

作者: 蔡制佯  2016-05-03 14:57 [查查吧]:m.uabf.cn

  小嬰兒從3~4個月起,會出現(xiàn)津津有味地吃自己的手和腳的有趣行為,稍大些,會將能取到手里的任何東西都放在嘴里吃一吃、咬一咬,這使得許多講究衛(wèi)生的媽媽焦慮萬分,這樣一定會帶進許多臟東西,會讓寶寶拉肚子、長蟲子、鉛中毒,長大一定吃手等等,因而就出臺了一系列約束政策:將孩子的手裹起來;強行拉開孩子的手;給正在興高采烈吃手的孩子難看的臉色、難聽的聲音--不許吃手;在孩子吃手時突然高聲尖叫"又吃手了",結(jié)果是孩子被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或大哭起來。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xiàn)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里,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wèi)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臟東西,一吃手,臟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chǎn)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一般來說,吸手指并沒有不好,但是必須謹慎觀察所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吸手指而影響到日后的健康。

  1.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恒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容易引發(fā)口腔問題。

  2.由于施力方向不當,嘴巴的上、下顎可能會因此變形。

  3.臉的外觀會隨著咬合不正確而變形,寶寶也許會因此被嘲笑,從而產(chǎn)生自卑等不好的情緒。

  4.因為牙齒排列不整齊,講話會漏風或咬字不清,造成講話不清。

  5.可能會把病菌帶入嘴巴,寶寶容易得感冒或腸胃炎。

  如何讓寶寶不吃手

  要預防寶寶過分吸吮手指,最好在嬰兒期就開始行動,如下7個方法都值得重點借鑒:

  1、在哺喂寶寶時,要注意不能只給寶寶營養(yǎng),還要提供足夠的關(guān)愛和溫暖,而母乳喂養(yǎng)無疑是最佳選擇。

  2、如果是人工喂養(yǎng),奶嘴開口的大小要適中,不可太大,以有效控制奶液的流速,要讓嬰兒有足夠的時間來滿足吸吮的需要。

  3、媽媽在哺喂寶寶時,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給寶寶造成壓力。

  4、在寶寶睡醒后,不要讓他單獨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寶寶感到無聊而把手放進嘴里,進而養(yǎng)成吸吮手指的習慣。

  5、如果寶寶已經(jīng)出現(xiàn)喜歡吸吮手指的傾向,那么要盡可能及時地把他的手指輕輕從嘴里拿出來,并用玩具或其他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

  6、多陪陪寶寶,利用空閑時間多和他談話、唱兒歌、玩積木或看圖書等,讓寶寶在游戲活動中忘記吮手指。

  7、在寶寶剛有吸吮手指的傾向時,把衣袖拉長遮蓋著手指也是可行的措施。當然,通過在手指上涂上苦、辣味的藥使寶寶放棄吮手指的方法,也不是不可行,但是要特別留神,因為很多外用藥物是不能舔食的,因此要特別小心,以免發(fā)生意外。

  如果家中的寶寶已經(jīng)有過度吸吮手指的傾向,那又該如何幫助他去戒除呢?建議家長嘗試如下3大妙招:

  妙招1多給寶寶玩具

  多讓寶寶用手去拉、扯玩具,例如懸吊玩具、手搖鈴等,可提升寶寶的手部能力。他會自然而然地明白,手不是只能放進嘴里,還可以拿、抓、扯,而且做這些動作會比吸吮手指來得更有成就感,于是慢慢就會減少將手放在嘴里的動作。

  妙招2提升認知能力

  讓寶寶多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東西,比如看看花、樹、車子,同時跟他說說話。一方面可以帶著寶寶牙牙學語,另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多接受周圍事物的刺激,增加他對其他方面的注意力,以免有事沒事只想著去吸吮手指。

  妙招3用生動表情來糾正

  在和寶寶進行溝通時,注意要使用孩子所能夠理解的表情、姿勢和語言。當寶寶開始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時,要用比較嚴厲的語氣、表情和手勢來矯正寶寶的行為。例如對寶寶說:"不可以把手手放進嘴巴!"同時還可做出搖手或搖頭的動作,以表示這是不好的行為。

  提示:注意對癥下藥,嚴防操之過急

  嬰兒在口欲期是需要被滿足的,如此才不致于造成長大后的心理不平衡及缺乏安全感。當然,也不能讓吸吮手指成為長久的習慣,在糾正或幫助寶寶戒除吸手指的習慣時,應該循序漸進找對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太過緊張而導致寶寶產(chǎn)生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tài)度不能操之過急,盡量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寶寶,先分析吸吮手指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相關(guān)熱詞搜索: 嬰兒護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guān)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nèi)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