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中國粽子
2013-06-03 16:32 [查查吧] 來源:m.uabf.cn 點擊: 次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fā)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chǎn)于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中國最有名的粽子都產(chǎn)在浙北杭嘉湖的魚米之鄉(xiāng):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粽四季供應(yīng),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為餡并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xì)、滑――北京市場上的豆沙多學(xué)日本,以機(jī)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談得上一個“潤”字。
一貫看不上北京的小棗粽子,不僅是淡而無味,吃起來還要吐核,小棗煮過了或生蟲,則味道會變得十分怪異,敗人清興。日前無事翻書,發(fā)現(xiàn)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的粽子竟也是這路貨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順”,神氣起來,甚怪。
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粽子:
瑤族: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制成素餡涼粽子。
畬族:畬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扎,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堿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傣族: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jié)”。據(jù)說“粽子節(jié)”是為了紀(jì)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zhí)兜拿⒐麡湎?,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葉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毛南族也過端午節(jié),但節(jié)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jié)”。過藥節(jié)時,習(xí)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rèn)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