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品黑名單排行榜介紹

作者: thlnug  2014-11-15 09:31 [查查吧]:m.uabf.cn

  寶寶用品選擇有哪些禁忌?

  說起寶寶用品,當然少不了學步車。很多媽媽都會喜歡讓寶寶做學步車,覺得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更好的學會走路。其實不然,坐學步車的孩子,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他離開學步車以后,他是站不穩(wěn)的。還有很多這樣的寶寶用品,看似有用,其實有害。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寶寶用品黑名單排行榜介紹。

  黑榜第1位——學步帶與學步車

  孩子長期坐學步車,他沒有經(jīng)受爬的訓練,很容易以后引發(fā)他的感覺失調(diào)。另外,孩子坐學步車以后,他全身的重量,壓在了下邊,雖然他坐著,他走路,但是,他的重量壓在兩個雙腳上,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在坐學步車的時候,往往是馬蹄足的形狀走,長期下來后,一個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也容易養(yǎng)成足內(nèi)翻,或者是足外翻的習慣。

  所以我們不建議孩子坐學步車,更何況坐學步車的孩子,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他離開學步車以后,他是站不穩(wěn)的,因為學步車的框框,沒有讓他經(jīng)受平衡訓練的這種可能,所以孩子不能夠坐學步車的。

  黑榜第2位——把屎把尿

  開始排便訓練的時間建議為22~27個月。不建議寶寶幾個月大就開始“把屎把尿”,因為孩子脊柱和髖關節(jié)等發(fā)育還不完善,長期保持“把”的體位對身體發(fā)育不利,容易造成關節(jié)松弛甚至脫位。其次,幾個月大的寶寶大腦發(fā)育不成熟,吃奶后就拉,所謂“直腸子”,這時候不需定時把便。

  紙尿布(尿不濕、紙尿褲)影響孩子生殖器發(fā)育是不科學的說法。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也未發(fā)現(xiàn)類似問題。倒是傳統(tǒng)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嬰兒脫肛現(xiàn)象,造成痔瘡的前提。中國人痔瘡發(fā)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系。

  黑榜第3位——開襠褲

  青春期前尤其嬰幼兒女孩是外陰陰道炎相對高危人群,因為陰道和肛門很近,缺乏保護作用的陰毛、陰唇脂肪墊,且缺乏雌激素保護作用。女童最好減少穿開襠褲,紙尿褲勤更換,不用刺激性肥皂,少穿緊身褲,保護好小PP。

  黑榜第4位——兒童防側(cè)睡枕

  近日美國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這種保持嬰兒特定睡姿(防扁頭等)的“防側(cè)睡枕”。

  這種枕頭在過去的15年內(nèi)導致了至少13名嬰兒死亡。

  此類睡姿定位器的賣點本是保持孩子平臥,防止側(cè)翻后俯臥而窒息及猝死??墒屡c愿違:側(cè)臥沒防著,孩子無意中趴下更麻煩。

  嬰兒最好還是去枕平臥,越簡單越好,畫蛇添足犯不著。

  黑榜第5位——寶寶游泳脖圈

  脖圈游泳為何不安全?

  1、小寶寶脖子很軟,套脖圈容易傷害寶寶稚嫩的頸椎;

  2、脖圈是塑料的,臨床有見寶寶對脖圈過敏或脖圈摩擦過度導致皮炎的;

  3、脖圈容易壓迫氣管;

  4、最最危險的是,人脖子上有頸動脈竇,若不小心被壓到,可發(fā)生壓力感受性反射,出現(xiàn)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休克!脖圈就有這個危險!

  對寶寶來說,最好的游泳方式,是由大人抱著,用一側(cè)前臂拖著嬰兒的臀部。另一只手扶住嬰兒的背部,貼緊大人身體下水。在水中,可以試試只拖著寶寶的臀部,或者雙手抱住腋下,盡量讓寶寶感受玩水的快樂。

  黑榜第6位——嚼食喂孩子

  往往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是大人傳給他的,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大人用自己用過的碗等食具給孩子用,沒有分歺造成家人混吃同盤菜等。不健康的喂養(yǎng)方式遺害無窮。

  提醒:孩子要用自己專用的碗和勺。

  黑榜第7位——1歲以內(nèi)寶寶食用蜂蜜

  【1歲以下嬰兒勿喂蜂蜜】嬰兒肉毒中毒極少發(fā)生在1歲以上,因其腸道內(nèi)的天然微生物群已發(fā)展得較為成熟,不利這些孢子發(fā)芽。嬰兒肉毒中毒的早期病征是便秘,繼而出現(xiàn)困倦、喂哺困難、肌肉普遍無力、哭聲微弱。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住院治療,但致命的情況較罕見。

  黑榜第8位——孩子燙傷后涂抹鹽水、醬油、牙膏

  孩子燙傷后涂鹽水、醬油、牙膏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燙傷后正確的處理方式應是:“沖、脫、泡、蓋、送”。這五個步驟缺一不可,順序也不能亂。

  1、沖:直接用緩和、流動的自來水對準燙傷部位沖,越快越好,并堅持20分鐘以上。

  2、脫:邊沖邊用輕柔的動作脫燒傷者的外衣。當衣物與局部皮膚粘連在一起時,不要強行剝離,可剪掉粘連周圍沒有粘牢的衣物,而讓粘牢的衣物保持原樣。

相關熱詞搜索: 母嬰用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nèi)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