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來歷
2013-06-03 18:00 [查查吧] 來源:m.uabf.cn 點擊: 次劃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眾性集會,鑼聲一響《招魂曲》一唱,隨著“我哥回”的聲聲呼喚,四鄉(xiāng)八里的人們便聚集到了西陵峽兩岸,用劃龍舟這種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紀念屈原。
“競渡”又從何而來呢?南朝·梁宗慎《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書、地理志》記載得更為詳盡:“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見隋朝的龍舟競渡已演變?yōu)?ldquo;競渡之戲”,而且“觀者如云”。
端午節(jié)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著節(jié)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匯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shù)萬名群眾觀戰(zhàn)。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
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在屈原故里,鄉(xiāng)親們非??粗佚堉鄹偠桑覍Z標尤為重視,素有“寧愿荒廢一年田,不愿輸?shù)粢荒甏?rdquo;之說,奪標歸來,不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一年的豐收和幸福。
在中國,龍舟競渡已經(jīng)由群眾性的紀念活動發(fā)展成為群眾體育。作為最有代表性的一項全民游樂活動,龍舟競渡幾乎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近年來,又發(fā)展成競技體育,定期舉行全國性龍舟大賽,并逐步向世界范圍推廣。2001年第二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把起點定的秭歸縣歸州屈原沱,18只龍舟隨一聲發(fā)令qiang響,你追我趕,奮勇爭先,過香溪鎮(zhèn),穿崆嶺峽,抵中堡鳥,從導流明渠穿越世界最宏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到達宜昌葛洲壩船閘黃柏河港,全長76千米,創(chuàng)世界最長距離龍舟賽吉利斯記錄。近幾年,龍舟競渡活動更是方興未艾,一浪高過一浪,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這種活動的熱情。
農(nóng)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jié),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jié),因此端午節(jié)的由來可追溯為"驅(qū)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中國人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更增添了端午節(jié)的重要性。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這天投江自盡。人民都紛紛劃船去拯救他,這就是端午"劃龍舟的起源"。人們又有感於他的忠誠愛國,恐怕他被大魚吃了,就用竹筒裝了糯米,做成粽子,拋入江里,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后來改用竹葉包粽子。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另說是東漢孝女曹娥,因為父親溺於江中,經(jīng)過數(shù)日還找不到尸體,不分日夜哭於江邊,於是在五月五日亦投江為尋父尸而死,過了五天,漁民發(fā)現(xiàn)到曹娥的尸體而且還抱著父親,浮出水面。當?shù)氐泥l(xiāng)民以她的孝心感動天,終於找到父尸。后人為了紀念她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